中国聚焦丨一个中国玉雕世家的变迁
发布时间:2018-06-05 14:36:37
中国聚焦丨一个中国玉雕世家的变迁
2018-07-02 17:37:51 来源:新华社
【返回列表】
新华社记者 任沁沁
在扬州一个玉器店里,70岁的玉雕师刘德明摩挲着眼前的一对老玉璜,不知不觉又度过了一个下午。
过去的两年,中国玉雕行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“凋敝”。不过这一切在刘德明看来,是一种力量的积蓄。
三多如意:荣获第十届中国上海玉石雕刻“玉龙奖”金奖。
他抽空去转了转正在扬州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玉石雕精品博览会。“尽管市场行情一般,玉雕精品依然层出不穷,展现了应有的雕刻水准和艺术性。这是一个行业的精神所在。”
刘德明已从扬州玉器厂退休多年,但儿子刘毅和刘海继承了他的玉雕手艺,成为海派玉雕大师。
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刘海。
科班出身的刘毅,在扬州玉器厂学习雕刻技艺;而刘海则全凭个人兴趣,潜心钻研自成一派。刘毅扎根扬州,刘海则前往北京,把南方玉雕技术传播到北方。
刘德明从未对儿子们提出要求,但自小的耳濡目染和对玉的天然敏感,让他们承袭了祖辈的技艺。
刘德明的爷爷,是被称为“南玉一怪”的刘继松。
1901年出生于扬州的刘继松,12岁就与哥哥刘继昌到上海学做玉器,拜师学艺,为海派玉雕的创立奠定基础,后又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玉雕人才。
刘继昌、刘继松兄弟俩吃苦耐劳、勤奋好学,甚得师傅赏识,三年学徒期满,师傅又留了他们一年。出师后,他们开起小作坊,单独接产品为他人加工。
玉器在当时是只有贵族才能消费得起的艺术品。刘继昌和刘继松在上海期间,由于技艺超群,得到了诸多客商推崇。然而,抗日战争发生后,上海玉雕行业失去了和平环境,兄弟俩又被迫回到扬州。
1955年,上海玉雕合作社筹办时,政府把他们从扬州邀请到上海,自此便正式加入了上海玉雕行业。
《玉圭》的线条均匀流畅、平整细致、造型独特美观,与器物外在的形制和内在的意蕴搭配自然,相宜相彰。本件作品荣获2014年中国玉石雕刻《天工奖》银奖,2016年入选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。
刘继松玉雕造诣深厚,基本功深厚。他的作品《翡翠百佛炉》,在1980年日本横滨举办的中国上海工艺品展览会上引起轰动。
即便如此,刘家从未因此大富大贵。“当时做玉雕,出发点不是为了卖钱,只为留下传世佳作。”刘德明说,纵使不少客商催活,刘氏兄弟依然静心创作,一块料子常常要审看许久,甚至等到一两年后有了灵感才下笔下刀。
《天日之表•镇》:龙凤之姿,天日之表之寓意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、尊容勇敢成功的标志。镇也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团结富饶、稳固不屈、奋进的象征。该作品获得2012年中国玉(石)器百花奖(金奖)。
刘继松所以被称作“南玉一怪”,因他的产品设计中,喜欢融入中国传统审美,总有一些属于过去的“旧元素”,尽管并不一定符合当时年轻人的审美。
“我能理解他的选择,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厚重感,早就在他的脑海身心里扎根了。”刘海说。
2007年起,刘海到清华美院进修了两年。和太爷爷不同,他不仅能雕刻好形神兼备的传统题材作品,更有着天马行空的思维,大白、小黄人、外星人等动漫形象,都在其玉雕作品中有所呈现。
刘海在艺术创作中。
2016年,刘海被评为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、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、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。此前,他已经是海派玉雕大师和上海玉石雕大师。
不过他坦承,当代玉雕师在基本功上都不如老一代。“现在的工具太先进了,人的技能退化了。”
被刘德明视作传家宝的老玉璜,是他外公的作品,事实上早在几十年前的一场大火中,已经被烧得变了颜色。“即便如此,依然看得出雕工的超凡绝伦,光气老到。”他总是把它带在身边,时时提醒儿孙谨记祖辈的工匠精神。
《龙马精神》荣获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“百花奖”(莆田)评比金奖
在刘海眼里,这样的作品,凝聚了祖先无数个日夜的艰辛劳动,让后人在其中遨游期间能够探寻中国数千年的艺术积累和文化传承。
“变化、转移、消失、兴起、交替、传承、创新,形变而神不变。”刘海一家的变迁,似乎也见证了中国玉雕的世代传袭。
刘海说,继承传统并不是照搬照抄古人的东西,而是在把握传统的精髓和中国特有的艺术风格基础上,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作品。
《福寿如意瓶》:荣获第八届中国玉石雕刻神工奖 金奖
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海派玉雕技艺,去年刘海将玉雕工作室从北京迁至上海,家人也随之南迁。
刘海的儿子刘钱禹今年9月就要上初中了,父亲的艺术天分似乎也融入在他的骨子里。他喜欢画画,喜欢看爸爸雕玉,像一匹小马驹一样驰骋在想象的艺术世界里。 “温润而泽,仁也。”刘海从未设定过孩子的未来,因他相信,将来不论从事何种职业,自小浸染在玉品中的儿子,品行差不了。